中文热点

 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
QQ登录

只需一步,快速开始

搜索
查看: 6636|回复: 0

中国玉兔在月表耍帅:美国急眼了曝罕见登月绝密照片!

[复制链接]
发表于 2014-1-2 01:37:18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核心提示: 几十年前,美国进行了人类最先一批的登月探索,这也是迄今为止人类唯一进行的几次登月活动。这次太空计划的背后,也留下了诸多谜团。
美国航空航天局日前公布了历次月球任务中,涵盖33名阿波罗计划宇航员——包括了12名曾踏上月球表面的宇航员——的17000张照片。其中大多数照片都十分罕见。

阿波罗15号任务中,宇航员们有了一辆月球车,大大扩大了活动范围。大卫·斯科特和詹姆斯·艾尔文在月亮上待了三天,在登月舱之外约19个小时。眼看中国嫦娥玉兔在月球上“乱窜”,美国这次真憋不住了。


月球表面


那么远,那么近


地球升起
45年前的差不多这个时候,三名美国人乘坐阿波罗8号飞船,在月球轨道遥望地球。这是人类第一次成功到达另一个天体。
宇航员威廉·安德斯是第一位在月球地平线上拍摄到地球“升起”景象的人。这一景象如此迷人,使安德斯无视了不准拍照的指令——拍照并不在任务时间表上。
阿波罗8号的船员是第一批在这么远的地方进行探索的人类;他们也是第一批不是从地球轨道,而是在太空深处回望地球的人;他们还是第一批站在月球表面上眺望地球的人。


无人驾驶的阿波罗4号飞船在任务期间拍摄了713张地球的彩色图片


阿波罗4号是阿波罗计划中第一次使用土星5号运载火箭发射的无人任务。

曾参与水星计划的宇航员瓦尔特·施艾拉正在测试即将开始登月之旅的技术部件,他的经验为阿波罗计划提供了帮助。


阿波罗7号任务第一次从太空中向地球传回了广播电视直播片段。


拉塞尔·施威卡特正离开阿波罗9号的船舱,对“便携式生命保障系统”——即航天服——进行测试。


阿波罗9号任务第一次对登月舱进行了零重力测试。


这是世界上最具象征意义的图片之一。巴兹·奥尔德林在执行阿波罗11号任务的时候在月球表面行走。

巴兹·奥尔德林爬下登陆器的台阶,与已经在月球表面的尼尔·阿姆斯特朗会和。


在踏上月球表面不久,巴兹·奥尔德林拍下了这张著名的照片,这是他刚刚在月尘上留下的脚樱


在华丽而荣耀的阿波罗11号登月之后,两个月之后的阿波罗12号任务显得技术熟练很多。


与前一次主要面向新闻报道的任务不同,在阿波罗12号任务中,科学实验和其他任务占据了主要部分。

说到阿波罗13号任务,就涉及到一系列几乎致命的问题。宇航员杰克·斯威格特在帮助詹姆斯·洛弗尔调整氧气管的时候,还能摆出苦笑。


在华丽而荣耀的阿波罗11号登月之后,两个月之后的阿波罗12号任务显得技术熟练很多。


与前一次主要面向新闻报道的任务不同,在阿波罗12号任务中,科学实验和其他任务占据了主要部分。


说到阿波罗13号任务,就涉及到一系列几乎致命的问题。宇航员杰克·斯威格特在帮助詹姆斯·洛弗尔调整氧气管的时候,还能摆出苦笑。

这是阿姆斯特朗踏上月球后的第一张照片


远处撑脚对月壤有明显扰动。


宇航员阿尔德林(Aldrin)在向国旗致礼。旗帜的确不是在飘扬,而是皱折导致的。
由于太阳紫外线辐照的影响,月壤细粒会周期性的升起,在着陆器的推进器点火和月球车行走时,月壤细粒也会大量扬起,这些运动的月壤称为月球尘。月壤是覆盖在月球表面上的一层直径小于1毫米,具有黏性的细小粒子。
在月球各处的厚度不同,薄的地方只有几厘米,厚的地方有5-6米。在地球上,尘土是最普通的东西。月壤和月球尘却不同凡响,这里面包含着许多秘密。


支架撑脚细部。可能是这边的月壤很薄?没有明显下陷迹象。

可以看出月壤没有明显下陷迹象


月球表面和地平线。远处竖立的那个就是电视摄像机。数据传输是个大问题。


这个可以看到登月舱喷气罩下方月壤被吹散的痕迹。


在月球上他们也拍到了地球照片。

宇航员也不是嘛事没干多少,这是在安置地震仪。


这个是激光反射器,据说后来留在月球上了。


登月舱正在逐步逼近返回舱。


可以看见远处的地球。
网上资料显示:1969年11月至1972年12月,美国又陆续发射了“阿波罗”12至17飞船。其中除“阿波罗13号”因故没有登月(航天员安全返回地面),另五艘飞船均登月成功。“阿波罗”15至17飞船的航天员还驾月球车在月面活动,采集岩石。

远处还有一个宇航员。


这是阿姆斯特朗的影子,可以比较下面罩里的黑影。
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Archiver|手机版|加拿大中文热点

GMT+8, 2024-12-22 00:55 , Processed in 0.057965 second(s), 16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4

Copyright © 2001-2020, Tencent Cloud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